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科研人员同样不能侵犯
收藏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不仅仅是随便说说,从古至今,法律的发展渐渐完善。从曾经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发展到如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在向我们诠释一个真理,面对法律,没有擦边球,必须严格严肃。
1月3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及同案被告人张磊贪污一案,对被告人李宁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对被告人张磊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对贪污所得财物予以追缴,上缴国库。当被告人身份、裁判结果和舆论关注在这样一起案件中紧密咬合,就注定了它的标杆性意义。
一、 李宁案的第一重意义,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此前的审理阶段,李宁案就受到了舆论、尤其是学术圈的广泛关注。原因显而易见:案件的“主角”是一位光环加身的“明星科学家”。作为著名生物动物学家,李宁曾是中国最年轻的“两院”院士。据媒体报道,在此前的庭审中,他也曾以自己的贡献自辩:六次获得过国家科技大奖,为国家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至少也超过数百亿元。
但是,在法庭这个场合强调功劳,有些“跑题”。决定案件结果的,是事实,是证据,而不是比较投入产出的功利算计。没人能够抹煞李宁曾经做出的突出贡献,但是成绩不能成为对无罪的担保,更不会构成对罪行的冲抵。在以往审判的贪腐案中,舆论见证了权力不能干预司法,那么李宁案则证明了平等原则的另一个侧面:没有法外开恩,功过不能相抵。
二、李宁案的第二重意义,是展示了在一起热点案件中应怎样严格司法。
李宁的身份不会左右法律的目光,但他理应得到与普通人相同的慎重审理。在案件宣判后,李宁案审判长接受了记者采访,回应了包括李宁的犯罪是否与当时的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关、其行为是否是出于科研需要等舆论关心、也构成辩方主要观点的问题。
综合法院裁判与审判长回应不难发现,本案结果经历了证据与被告人主张的反复打磨。尽管李宁拒不认罪,但法院结合同案被告人张磊的供述、李宁公司两名报账员的证人证言、套取经费书证等证据,依法认定李宁存在贪污科研经费的事实。另一方面,虽然李宁并未认罪悔罪,法院也结合赃款已部分追缴的情节,依法决定酌情从轻处罚。我们相信,即便李宁不能接受有罪的判决结果,但他也无法否认裁判中充盈的审慎正义。
三、李宁案的第三重意义,体现在推动规范科研经费合理使用、依法保护创新上。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办、国办于2015年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强化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但是,国家科研经费不是课题负责人的自留地,不能任由财务造假、套取资金、审查放水“割韭菜”。鼓励创新,不该成为腐败黑洞的挡箭牌。
我们经历过经费管理相对缺位的时期,但“没人管”绝不等同于“随便贪”。从证据来看,李宁套取的经费并未用于科研用途,绝大部分都用于人投资公司或增资入股。而更令人气愤的是,他套取的经费中有高达2092万余元原属于他人名下,占套取总额的82%。显然,李宁的行为并非保障科研项目的“无奈之举”,而是雁过拔毛的贪污敛财。尽管随着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逐步规范,曾经的财务漏洞被一一填补,但李宁案仍为科研工作者提了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专款专用的科研经费,不是任意取用的茶点饼干。
通过李宁案件,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法律不容侵犯,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具有身份的人。同时,这也让我们深省!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识是用来改变人生,改变国家的,并不是用来挑战法律的武器,请将对法律边界的敬畏深藏于心。
0
1
0
下一篇:单休还是双休 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暂无评论
热门推荐
· 在个人那买了8箱国缘酒,后鉴定为假酒,转账记录,退款记录,聊天记录,录音都能证明酒在对方那边买的,现在想维权,怎么操作呢?
· 在奇闻异事网站里找的文章可以修改修改发抖音或者快手吗
· 可以咨询您一点事情么?我近期装修房子在月星家居的亚细亚定了一批瓷砖,交了2000的定金,后来发现实物送到现场后,不是广东砖,甚至有的砖包装上
· 律师你好,我三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被误伤眼球,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目前手术完疗养中。学生家长一再推脱没钱,只出了部分医药费。学校没出任何费用。手术
· 刷单受骗两千多,后上360浏览器上面找到律师所,律师推荐了一个平台说可以挽回损失,后损失没有挽回,后平台又我的账号有异常拒绝提现,要求交钱,
· 邻居家弄化粪池,排污口对向我家房屋墙体造成侵权,协商无果,我是直接报警,还是起诉对方停止侵害?
· 家里商铺出租出去了,隔壁商铺因为电路老化失火殃及到我家商铺,目前失火商铺主人承认因为他家失火导致此类事故并在受损失的群众要求下写了一份责任书
· 一个女生同意跟我去酒店开房,我喝了点酒,但是她一点酒没喝,我朋友也告诉我她同意跟我那啥,后面她有反抗的情况下跟她发生了关系,现在怀孕了七个月